本文講納米鈣濕法包覆。
采用助劑如下:
1、SA,脂肪酸?經(jīng)查,硬脂酸簡稱SA,stearic acid,即碳18烷基酸,牌號未知。
2、OA,oil acid,油酸,不飽和C18烯酸。
3、PA棕櫚酸,C16酸,估計是飽和烷酸。
未注牌號,估計是避免泄密,可能生產(chǎn)就常用這幾種助劑。
4、TMMS,Me-Si-(OMe)3,甲基三甲氧基硅烷。甲氧基硅烷,甲氧基水解較易,水解后三個硅醇提供三個錨點與無機物表面羥基接合。另外一端甲基無反應活性,特點是粉體膨松度低。
5、APTES,N-C3-Si-(OC2)3,氫省去不寫,下同。雙反應基團。硅氧烷一側,水解較甲基差些,提供三個錨點與無機物相連。另外一側丙氨提供一個極性基因,氨基反應活性非常強,又容易生成氫鍵,估計在膠體中提供觸變性,極低剪切下增加粘度或掛膠性。粉體處理完,估計比較拋,用在酰胺材料中估計相容效果好。
6、PDMS-OH,聚,二甲基硅氧烷,兩側羥基封端。注意,這里是聚合物,估計是中低聚合物,估計就是硅油,前面4、5都是單體。封端羥基親水性好,而低聚物流動性、化學穩(wěn)定性、柔順性都好。估計是調節(jié)粘度的。
還有一個鈦酸酯熬合物,太復雜了,我就不詳細分析了,畢竟我只是個塑料機械專業(yè)本科生。因為企業(yè)論文中涉及的產(chǎn)品,并且詳細標注牌號,通常都是試驗數(shù)據(jù),陪練,不會真正使用。那些不寫牌號的數(shù)據(jù),反而要重點研究。
摘要重點:
1、納米鈣濕法處理,使用SA,需要長時間、高溫、高剪切,即使這樣,形成化學鍵數(shù)量也極弱。
主要原因是有機弱酸和無機弱堿作用,本身就弱,解離出來的離子太少,還需要外在酸堿條件或溫度剪切來增加動能引發(fā)。好像前面有短文已經(jīng)描述這種機理,就不再重復,主要是太費腦子。個人理解,大約就是酸性條件下,質子攻擊有機羧酸的C-O鍵,?;怀鲕壍溃涂臻g結構帶有傾角的Ca-OH中的氧上的孤電子對重新結合。
為了證明鍵合作用較弱,引用前面講的論文,但是前面論文也沒有相關數(shù)據(jù),估計該引用就是借個出處。
2、Na-SA,硬脂酸鈉鹽溶于水,可用于濕法,但是濃度不能太高,否則有機鹽在水中以微膠束形式存在,不能形成單分子層包覆,用量大,改性效果差。
個人理解就是,直、長鏈、極性端基的有機鹽,容易在水中,形成束狀規(guī)則排列,鈉陽離子與水中自帶孤電子對、偏置、突出的氧形成配位群,導致后期與鈣羥基酯交換反應時,效能低下。
3、作者提出,直接將酯化反應在納米鈣漿料中進行,利用高溫熱,催化SA和鈣反應。這里的強堿氫氧化鈉,估計就是在上述1中,提供強堿性環(huán)境,本質是引入催化劑。氫氧化鈉電離,在水中形成大量鈉陽離子和羥基陰離子,陰離子估計會攻擊鈣羥基中的帶部分正電的氫,然后電子轉移,生成有機鈣鹽。
這種方法所說更加高效。
氫氧化鈉在工藝上使用,還是比較麻煩的。比如環(huán)評或管制,以及設備腐蝕,還有是否影響下游應用等等。但是效果肯定是正確的。
單一的作用,正在被多極化取代。
各種反應機理的原則是在一定酸堿條件下,原子帶電極化,攻擊化合物的弱作用或鍵合部位,通常是端基部位,內部屏蔽效應強,形成中間體,電子重新分配,形成穩(wěn)定結構。
但是具體反應,我也不專業(yè),就是簡單推測,僅供參考。
對于加工應用工程師來講,方向往往比細節(jié)更加重要,你重點要關注反應難易和結果。
檢測設備:
1、OCA40 micro表面接觸角分析儀。測固液界面張力。
百度:德國dataphysics,三維可調試樣,帶顯微觀察。
2、1530VP SEM
百度:德國LEO產(chǎn),精度1nm。
3、L-90流變儀。
百度:上海產(chǎn),就是一臺粘度儀。
4、CMT2503電子萬能試驗儀,5KN的拉伸儀。簡單的一臺拉伸儀,也能做彎曲等力學性能。
如果前面兩臺設備都是華納的自有,還是挺下本的。企業(yè)舍不得在研發(fā)設備上投資,是沒有什么技術儲備的。
實驗過程:
1、氫氧化鈉催化包覆,同上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吸油值參考ASTM D0281-95r02,Dop。這個標準回頭查詢一下具體內容。
百度:
標準號應該ASTM D281-95(2002),用刮刀磨損法測定顏料油吸附性。
為什么總是用百度,標準類在知網(wǎng)、萬方經(jīng)常查不到。
壓片是紅外壓片機?查詢,是給紅外光譜配套的液壓或機械粉末制塊樣機。
各種配方的數(shù)據(jù)表明,SA和OA復配,輔助苛性鈉,較單純SA稍好,較無苛性鈉明顯好。PA單獨使用效果一般。
評價數(shù)據(jù),采用吸油和水接觸角,以及硅橡膠中拉伸、DOP糊流變的面積和屈服綜合評價。后二者更加有意義。
如果,我是說如果,直接采用SA復配硅烷偶聯(lián)劑,進行處理,會不會更好?
工藝參數(shù)影響:
1、溫度從75升到90℃,同樣工藝,性能提升非常明顯。說明工藝溫度非常關鍵。
2、堿在一定劑量范圍內,影響不大。估計就是初期引發(fā)作用。
3、SA量增加,作用也非常明顯。畢竟這是包覆的主力。
4、SA和PA,7:3復配,效果略微優(yōu)于SA,吸油值下降?
對于納米鈣,可能表面只有三種特征結構。只有包膜均勻性因素,會對吸油值產(chǎn)生影響。只能解釋為:組合方式,物理包覆完整度更高。也有可能是PA對DOP吸收或相容性,可能也產(chǎn)生影響。
但是不同處理劑復配,方向肯定是正確的。
5、濕法堿催化,比先皂化再催化,效果明顯好。吸油值更高。說明包覆完整度較差。也證實前面皂化物團聚的問題。
結論與討論:
1、SEM分析
掃描電鏡需要離子化處理,噴金。會不會這樣看不到表面更多特征?
從北化的論文采用TEM透射電鏡圖比較,看表面,TEM要清晰些。
2、吸油接觸角分析
個人理解,粉體吸DOP的值,與粉體比表面積和表面吸附DOP的能力,如最大吸附厚度有關。試驗數(shù)據(jù)觀察到,有的鈣粉表面處理劑排斥DOP,而且與粉體表面特定區(qū)域作用。
同樣的粉體表面和處理劑用量,吸油值較低,可能說明處理劑包覆均勻。
同樣粉體不同處理劑,吸油值較低,可能說明吸附DOP的最大能力不同。
吸DOP檢測,建議搞個流變轉子設備進行評估,每個人評價手法不同,影響較大。我通常采用10g粉,最后要能將粉搓成面條,表面不散開。這個過程挺煩人的,對于我這種懶人,經(jīng)常是一邊做試驗,一邊想各種不同方法的差異,幻想不同設備模擬效果,思考能否客觀表征材料的吸油性。
3、硅橡膠力學性能
看了半天數(shù)據(jù),覺得里面一句話比較好。用少量雙反應偶聯(lián)劑,復配SA,共同處理鈣粉,有利于提升膠性能。畢竟SA只是物理纏繞或鏈間物理吸附,弱作用。
4、膠體觸變性
填充室溫硫化硅橡膠配方:
脫醇交聯(lián)劑,PDMS100,鈣120,TMMS8.5,鈦酸酯2.5,APTES1.2,DBDL0.07。硫化7h,依GB16776-2005標準。
我沒有真正研究過膠類材料。不過按照高聚物流變學中道理,就是高剪切稀化,有利于快速施工,低剪切或無剪切稠化,防止膠流動形成厚薄不均。
個人理解,這只能是一種強度適中、物理作用。想來只有氫鍵適合。無剪切時快速形成中等作用的氫鍵,膠粘度上升,高剪切破壞氫鍵,膠恢復原先低粘度。形成氫鍵的原素主要是氧和氮,提供配位孤電子對,如羥基和氨基,與氫形成氫鍵。
論文后面認為,直長鏈段也能增加膠觸變性。可能是長直分子鏈間形成微膠束結構,還是范德華力作用。這補充了我原先的認知。感謝